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又称“七月节”或“盂兰盆会”。有些地方俗称“鬼节”“亡人节”等,与除夕、清明、重阳并称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,按照民间风俗,这一天,人们大都要挤出时间到祖坟上祭奠先人。
太行山一带还称这天为“牲口节”。在农村,家家都要蒸面羊,供奉在案桌上,然后燃放鞭炮,祈祷槽头兴旺。凡有大牲口的人家,这天都要停止驱使,把供奉后的面羊送给牲口吃,还要喂黑豆等精料,晚上再做一锅炒米汤给牲口喝。民谚说“打一千,骂一万,七月十五吃饱饭”,体现了人类对牲口的善待与尊重,也彰显了主人的悲悯情怀。
人的一生,总有许多难泯的儿时记忆。而中元节最有意思、最不能忘怀的,是月夜赛鞭。
赛鞭,主要是青少年的活动。一进入七月,小伙子们就开始做准备了。大人不让用麻绳,他们就折下桑、榆等树的嫩枝,撕下皮来,拧成树皮绳,长约两三米。桑树皮最好,绵软,有韧性。选一根木棍做鞭杆,小锤子把儿粗细,光溜溜的。把树皮绳的一头用细铁丝牢牢地绑在鞭杆前端,再找一截尺把长的麻绳系在树皮绳的末端,叫做鞭稍,鞭稍顶端挽一个活结,活结外留有半拃长,散开,作披散状。从鞭根到鞭稍,要由粗到细,绵长、灵活。做鞭子的过程,也是不断试验的过程,直到觉得随心称手为止。这段时间,一有闲工夫,村子里就会响起断续的鞭子声。
终于等来了十五日的夜晚。一轮明晃晃的圆月挂在天上,清风徐徐,知了长鸣,蟋蟀短歌,田野上的大豆、玉米、谷子散发着一阵阵淡淡的幽香。朦朦胧胧的山坡上,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焰火,这是放牧人干的,民间叫做点花山儿,无非是图点吉利,祈祷野草丰茂,牛羊兴旺。
等不得吃罢晚饭,青少年们便三三两两,提着鞭子,来到村外大路边空旷的地方,如果有闲着的谷场,当是最好的了。各人找好适当的位置,以不伤着人为间距。不知谁率先用右手举起鞭子,扭动腰身,潇洒地使劲一甩,鞭子撒开,迅速地在空中拐个弯,形成一个"S"状,鞭稍急速转向,扫出一个鞭花,就听“叭”的一声震耳脆响,在静静的四野回荡。接着,大家都举起了鞭子,此起彼伏,像鞭炮炸响,山谷回音,连绵不绝,场面甚为壮观。接着开始两个人对鞭,一人先放一声响鞭,另一人跟着也放一鞭,然后由听众评判,看谁的鞭子更响。还可以列成两队,相互对决,最后分出整体胜负。鞭声响过,观众群里不时爆发叫好声。
这时,如果相邻的村子传来清脆、激越的响鞭声,那是外村人也在赛鞭,或者是在无形中掀起挑战,于是就可以应战了。远方响一声,这儿也放一鞭,对方再响,这儿再放,持续了好久,直到对方不响了,才以胜利者的姿态停下来。看看鞭稍,已经磨得光秃秃了。解开活结,再放开一截,打结,自己人继续赛鞭,直到更深时分,才意犹未尽、恋恋不舍地披着满天月色回家。
随着农村机械化的普及,大牲口已近绝迹,牲口节早已被人们淡化、遗忘。青少年的业余爱好也在与时俱进,当年的游戏活动消失殆尽,自然也不再有赛鞭声了。
又是秋风一度,月色依旧,心里平添了几分惆怅,几分惋惜。
□郭增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